土壤是有生命的。
她孕育着多彩的世界,承载着我们的家园,深植着我们的根和魂。曾有游子每临远行,都要抓一把故乡的土带在身边,因为那里有家的气息、家的温暖和牵挂。
曾几何时,家乡的土被污染了,馨香不再,乡愁渐远。面对百姓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作为新中国水电建设的摇篮,水电十一局始终将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当做自己的职责使命,圆满履约了诸多工程项目。其中,在雄安和深圳国家两大战略高地,水电十一局承建的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二期工程、铁岗-石岩水库水质保障工程探寻治土与治泥,放飞情怀与梦想,为留住美丽乡愁做着不懈努力。
为了共同的承诺
虽相隔千里,但总能跨越空间,不期而遇。相约,是为了那些净土和碧水,为了那些绿色的希冀。
在雄安新区,唐河毗邻白洋淀 ,“唐河之水灌泽州”说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然而,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唐河遭到了高浓度工业污水的严重污染,并间接污染了河床的土壤。说起曾经的情形,附近村庄的老百姓仍心有余悸:“那时候是垃圾遍地,气味刺鼻,一刮风不敢开窗户,出门就要戴口罩。”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雄安考察时指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以此为遵循,唐河污水库开始了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水电十一局承建的该工程二期治理范围长8.5公里,宽150米,沿线被过堤路分为8个纳污坑,主要施工内容包括170余万方的污染土处置、近130万方的场内清洁土内平衡利用、地下水风险管控及复绿施工等。据项目经理李晓光介绍,该工程是全国单体最大、最复杂的土壤修复工程之一,也是全国污染土修复的示范引领项目,曾经附近的化纤厂、电热厂、胶片厂、蓄电池厂、造纸厂等都往里面排污,治理好不容易。
“刚开始两三个月真急人,老下雨,想大干干不起来。”唐河污水库治理项目总工赵伟说。再加上施工量大、环境复杂和疫情的影响,开工伊始,唐河项目困难重重。项目部不等不靠,整合资源,优化方案,严控工艺环节,积极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先后完成稳定固化车间建设、重度污染土全部开挖外运、应急度汛钢板桩打设等节点目标,实现了开门红。
自雄安新区向南2000多公里,深圳市宝安区,一场与泥的战斗也在水电十一局人手中精彩上演。
作为宝安区乃至深圳市的“大水缸”,铁岗-石岩水库是深圳市至关重要的城市供水调蓄库体之一。2018年底,水电十一局联合电建昆明院中标深圳铁岗-石岩水库水质保障工程EPC项目,329万方淤泥清理是工程施工的重头戏。水电十一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玉峰到项目调研时指出,要充分做好工程前期策划,做好总体筹划和技术保障,攻坚克难,多措并举,早日还深圳人民一池碧水。
一身儒雅的李晓光,同时还负责着铁岗-石岩水库水质保障工程,多年的南征北战,让他的话语里有着足够的底气:“项目处于一级水源保护区和国家自然保护区,施工进场和淤泥外运难度很大,项目部研发应用先进的环保复合型拦污屏和吸油围栏组合技术,并签订涉水安全协议,为早日进场赢得了时间。我们相信一定能胜利。”面对清淤底泥无法满足直接装车外运的问题,项目应用了环保绞吸式挖泥船和带式底泥脱水干化处理系统,为工程施工提供了保障。
治土治泥,关键是污染物的处理。赵伟表示,治水我们是最好的,治土也一定能做到最好。
“排毒”我们也在行
人生病了需要看病吃药,土“生病”了也需要“排毒疗伤”。在与污染土的博弈中,参战的水电十一局人个个都成了杏林高手。
11月的唐河污水库已经显露出治理的成果,走在河堤上,微风吹过空气清爽。远处,几台吊车正将装满固废的白色袋子吊装到车上,有人在附近专门记录着袋子的数量。成排的大型自卸汽车不断开过,将中度污染土运送到项目自建的厂房进行统一处理。夕阳下,一切都披着暖暖的红色。
唐河污水库治理项目党支部书记黄克峰是个很健谈的人,有着丰富的工地阅历,他告诉我们,从地面往下0-0.5米是一层,0.5-1米又是一层,1-2米是第三层,最深4-5米,层数达到六层,每层土的污染程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外形,且每层污染程度交叉占压存在,施工难度大又复杂。说起污染土壤他形象比喻就像八宝粥受到了污染,要把八宝粥的所有原材分门别类集中起来,检测污染程度,再对症下药进行治理处置,因此施工过程的检测和开挖精度控制是关键。
从施工技术方案上我们了解到,这项工程污染土主要分为重度污染土、中度污染土、轻度污染土、渣土混合物等四种,中度污染土又分成有机、无机、复合三种,因为污染来源不同,污染程度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的药剂,使用不同的计量,这都需要取样调配和检测。同时,不同污染土的处置方式上也有这较大差别。要保证修复效果和施工的顺利进行,就要拿出绣花的功夫。
听赵伟讲述“排毒”的医疗过程,我们都有点迷茫了,心里不由地喊:太复杂。项目重度污染土有近2万方,主要集中在7、8号坑,处置方式为拉走让有资质的公司处理。固体废物开挖后装包,外运到水泥厂再利用。轻度污染土满足建设用地二类标准,用于填筑路基用。最主要的中度污染土要进行化学药剂消毒,因为加药搅拌时会有扬尘,所以专门建设了氧化车间和固化车间,并安装了抑尘系统和污水处理设备,避免二次污染。中度污染土修复好后,在河道里进行阻隔回填。
我们在7号坑看到,一辆重型汽车稳稳地开到地磅上,司机迅速跳下车,查看整车的重量,然后拍下照片发到群里,麻利地开车离去。为保证重度污染土处置得安全可靠,项目通过开挖、装袋、装车、创建转移联单、记录出场、形成转移联单、到达指定位置等环节,保证出场数量和行车轨迹可追溯,形成了一个闭合的流水作业循环。
与此同时,铁岗-石岩水库工程在治泥技能上也露了一手。虽然搅吸船和浮管已经不在,但通过宽阔清澈的水面,仍可以想象的到当初繁忙的景象。
“水下淤泥处理量很大,疏浚出的底泥含水率高达95%,通用的底泥晾晒、翻晒方法在寸土寸金的特区城市是行不通的,且库区底泥颗粒细小、不易泥水分离,可以说一进点就遇到了拦路虎。”李晓光感慨道。
为解决这一难题,李晓光和项目总工孙洪涛主持开展技术攻关,最终确定采用水力疏浚结合机械脱水一体化底泥处理系统。就是水下淤泥被绞吸式挖泥船及泥浆泵“押运”至临时收集转运场——底泥厂,经过垃圾分拣、砂水分离、污泥脱水、石灰干化、尾水净化及干污泥输送等工序进行集中处理,再进入压滤脱水系统进行脱水处理,最终形成泥饼外运。据项目商务经理李向峰介绍,泥饼不仅可用做路基基层土和工程回填土,也可以当做园林种植土。目前,工程生态堤上已经栽种了黄花风铃木、人面子、木棉等树木,姹紫嫣红,焕然一新。
不以水长为阻,不以路远为碍。攻坚克难的,不仅是他们高超的技能、负责的精神,还有对企业和生活火热的爱。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土主信,其性重,其情厚,其味甘,其色黄。这也像极了这些四海为家,却始终不忘初心的人,讲诚信,重感情,厚重朴实,敢于担当。
由于污染土开挖容易造成二次伤害,而且施工场地处在露天凹处区域,夏季白天气温高达41摄氏度,施工人员面临着毒和热的双重考验。绝不能让职工健康亮红灯,唐河污水库治理项目生产经理谢立山说。他一遍遍地叮嘱每一名作业人员穿好防护服,带好护目镜,天气再热也不能擅自打开防护服,遇到身体不适立即停止作业。
“白天完不成的工作量,晚上披星戴月在如此浪漫的环境下更要加紧冲刺。”谢立山认真地调侃道。六点半刚过,唐河河道里已经华灯初上,施工人员穿着严严实实的白色防护服,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装袋、筛分、清理作业。谢立山告诉我们,他昨天熬了一个通宵。
根据施工总体方案,6月30日前,唐河污水库治理工程七、八号坑要完成危废外运,压力巨大。项目生产经理王春光白天晚上盯在工地,吃住都在车上,脸上硬是被帽带勒出车辙一样的痕迹。没有超强的抗压能力是坚持不下去的,王春光说道。
重度污染土运至集中处理地,单车运距达到237公里,施工期间所有车辆运距预计长达55万公里。“我们运输污染土的总距离加起能绕地球13圈!”提及此事,谢立山一脸的骄傲。在施工最高峰的40天里,项目部很多人几乎每天坚守在施工现场12小时以上,他们紧盯污染土的开挖装袋、信息录入、装车外运、筛分搅拌、收集养护、回填压实等,保证每个环节不出任何问题。
铁岗-石岩水库工程是水电十一局在深圳牵头实施的首个EPC项目,李晓光和其他项目班子成员面临着极大的考验。他们一方面向有关领导专家请教,甚至向协作队伍学习;一方面求教于网络,从网上查看了解相关规范,摸清运作规则。
工程施工高峰期每天仅泥头车就有200多辆,而且施工区紧邻石岩街道径贝村、工业园区,既要确保施工安全文明,还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周围居民的影响。项目总工孙洪涛和安全总监朱贝贝心头的弦始终紧绷着,他们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全面规划安全管理工作。职工们说,他们在工地上不停地穿梭,俨然成了辛勤的“小蜜蜂”。
“一件事、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悬挂在工地上的这条横幅,正是一线干部职工们精神和能力的写照。截至目前,两个项目均已完成整个工程量的80%以上,全面实现年度生产经营目标胜利在望,各方给予高度赞誉。
土地是生存的根基。
“爱护土壤就是爱护人类,拯救土壤就是拯救人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学家熊毅说。
污染土治理,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境界的生动缩影,也映射着水电十一局生态环境治理市场的深入发展、非传统业务链的持续延伸和拓展。
在这里,水电十一局人不仅唱响了治土先锋的名号,更将游子们的乡愁留在了净土、碧水、绿树、蓝天!
铁岗-石岩水库工程
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责任编辑: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