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L1坦克炮的设计目标较为单一,因此其发射的弹种仅有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碎甲弹两种。前者的弹头重9.5千克,初速高达1 433米/秒;后者的弹头则重达15.9千克,初速为762米/秒;炮弹的弹药基数为35发(25发在驾驶员左侧的弹药架上,10发在战斗室内)。乍一看,L1坦克炮弹并不“巨大”,但其真正饱受诟病的是其重达20千克的药筒,为了保证足够的炮口初速,在弹头重量大增而火炮技术未能产生新突破的情况下,也只能扩大药室容量了。
而这一“合体”重量纪录,至今没有被同口径坦克炮超越——即是当今重压群雄的美军M839穿甲弹,也才重25千克。这种“重压群芳”的药筒,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征服者”坦克的火炮射速根本无法达到英国国防部的要求(第1分钟发射4发,前4分钟平均射速3发/分,5分钟内打完16发炮弹)。这主要是由于分装弹药装填速度慢,药筒尺寸过大,重量过大,导致装填手装填几发之后就会筋疲力尽。为此,英军专门对“征服者”的装填手进行了耐力强化训练,但人的体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效果相当不好,这使得“征服者”的最终射速锁定在第1分钟3发,持续射速2发/分。以如此缓慢的射速对抗苏军的钢铁洪流,显然是不行的,针对这一问题,英国军方也曾考虑为“征服者”装备自动装弹机构,但由于当时的自动化技术尚处在“萌芽”时期,自动装弹机的可靠性很差,最终没有装备在“征服者”上。该药筒带来的影响还不止是装填困难,要将一个近10千克的金属大筒扔出车外,也需要非凡的体力——因此,“征服者”车内装备了链式自动抛壳装置,抛壳速度5秒/发。但“杯具”的是,该装置可靠性与自动装弹机一样差,故障率奇高,一旦出故障,则需要车长人工摇动应急转轮进行故障排除和抛壳,整个过程耗时30秒左右,这个过程中车长根本没有时间指挥全车和战场观察,有意思的是,饱受抛壳之苦的还有“征服者”的对手之一T-62坦克,尽管它在苏军坦克装甲车序列中较早地配备了自动抛壳装置,但同样受限于当时的自动控制技术,该系统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如果抛壳机构没有准确到位,弹壳抛出角度不准的话,空弹壳有可能碰到抛壳口边缘反弹,伤及车组乘员。试想一下,被一个8千克左右的、灼热如火的巨大金属筒砸中,是什么滋味?
“征服者”的辅助武器为2挺7.62毫米机枪,一挺是并列机枪,位于火炮的右侧;一挺是高射机枪,位于车长指挥塔左侧,可在车内操纵射击。2挺机枪的弹药基数为7 500发,由于其观瞄装置较为先进,最初并没有安装英国当时常用的测距机枪。
火控系统
“征服者”的炮塔之所以如此大,内部还安装车长指挥塔,这是因为“征服者”先进的火控系统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其车长指挥塔并不像传统的车长指挥塔是固定结构,其整个车长指挥塔像一个小炮塔一样可以360度旋转,而且还安装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新型设备——双像重合测距仪。在车长用属于自己的小观察塔发现目标后,指挥炮手瞄准或由车长直接转动炮塔瞄准目标,在炮手瞄准当前目标时,车长就可以转动指挥塔寻找下一个目标了——这其实就是早期猎-歼火控系统的雏形。此套系统中的车长指挥塔采用电动模式,可以相对于炮塔全向旋转,转速达到了36度/秒(10秒一圈),而主炮塔在电力驱动情况下的转速仅为24秒一圈,不到指挥塔的一半,因而车长获得全面信息的能力是全车中最强的。有意思的是,车长舱门前安装的较为醒目的瞄准镜,竟然不是给坦克主炮使用的,而是6倍的高射机枪瞄准镜,其左右两侧还安装了1倍的侧向观察镜;高射机枪瞄准镜前下方的装甲斜面上装有车长瞄准镜,指挥塔两侧装有MK1/2型单目合像式测距仪(测距仪的筒身从装甲斜面的棱线下贯穿炮塔),该测距仪的目标测距原理类似于单反相机的调焦,其有效距离为366米至4 572米,放大倍率为10倍,视场为3度。相对于车长的复杂观瞄系统,炮长仅有一具MK1型潜望式瞄准镜,倍率可调,该瞄准镜的表尺装定装置通过机械连杆与车长瞄准镜实现连接,能够将车长的测距结果同步投射到炮长瞄准镜上。车长发现目标,并完成测距后,炮塔自动向车长瞄准镜瞄准线方向转动,而指挥塔保持稳定,炮塔旋转到位,炮长首先通过1倍广角视场观察和捕捉目标,而后将瞄准镜倍率调整到6倍,按照目镜所显示距离分划实现高低与水平方向的精确瞄准,随后通过高低机上的按钮电动击发火炮,或者通过踩踏板控制的机械击发机开火。而车长在必要时,也可以超越炮长进行射击。此套火控系统还配备了高低稳定器,在车速超过2.5千米/小时时将自动启动,可以将火炮射角稳定在1~15度之间。
尽管“征服者”坦克的火控系统较为先进,但并非完美——该系统在天气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对于边缘光滑平整的目标测量精度很好,但对于移动的、披挂伪装网的坦克精度较差。第二种情况下,车长很难判断目标图像,需要通过经验进行进一步判断,误差很大。针对这个问题,曾有部队要求给“征服者”装上英国军队常用的测距机枪。此外,该系统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是,由于车长/炮长瞄准镜间的表尺同步设备采用了机械式,而非当今流行的总线式,因此故障率较高,特别是精密齿轮的磨损超标后,传导给炮长的测距值误差很大。其次是,碎甲弹由于其个头巨大,重量超群等原因,弹道弯曲,直射距离近,而该火控系统中的距离划分很大(200米),在远距离射击2米高时,出现了1400米近失弹,1 600米跨越射击的问题——幸而苏军重型坦克也人高马大,目标明显——IS-3坦克高达2.4米,因此“瞄准肚子开炮,没打中,可以蒙到脑袋上”。
尽管后世评价“征服者”重型坦克时,每每提及其当时较为先进的火控系统,但其行动中的“征服者”炮塔其实是被锁定的,因此根本无法行进间射击,而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它的炮塔太重且炮管太长,行进过程中如果晃来晃去,很容易出问题。而在停车后也不是立马就能进入射击状态,需要等上5秒钟才可以,这在实际应用中将大大地延误战机。此外,巨大的炮塔在电动时,尚可以24秒/圈的速度旋转,一旦该系统出现故障,如改为炮长手摇,则需要145秒才能旋转一圈。这个问题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征服者”根本无法起到冲击先锋的作用,顶多能作为可以行进的“炮台”,跟在“百人队长”坦克身后,起到掩护和压制苏军直瞄火力的作用——皮糙肉厚的,靠后布置,皮薄馅大的,反而打前锋,这一尴尬局面一直到“挑战者”坦克出现,才有所改观。车内车外的通讯协调工作,采用MK3/31短波无线通讯器和M19A中波通讯电台,而车内采用有线电话进行通讯。
寥寥的型号与繁杂的变型车
“征服者”重型坦克的型号只有MK I和II两种。I型的车体上部装甲为倾斜式,驾驶员舱装有3部潜望镜,后来为进一步提高防护能力,将其改为水平结构,只安装了1部潜望镜(后来被驾驶员们广为抱怨)。此外,MK I型无抽烟装置,对持续作战不利,因此后来全部换装了带有抽烟装置的L1A2坦克炮。
而“征服者”的变型车包括:FV201“万能”坦克,FV202装甲战斗工程车,FV203装甲战斗工程车(装备喷火器),FV204“万能”扫雷坦克,FV205中型自行反坦克炮,FV206中型自行火炮,FV207重型自行火炮,FV208“万能”架桥车,FV209“万能”装甲抢救车,FV210重型炮兵牵引车,FV211中型炮兵牵引车,FV212重型装甲输送车,FV213岸滩抢修车,FV215装甲战斗工程车,FV216扫雷坦克,FV217 120毫米自行火炮,FV218试验车,FV223装甲吊车等,大部分车型由于“征服者”的没落,而没有装备部队。有意思的是,世界上第一辆装燃气轮机的试验车,是基于“征服者”改装而成的,型号为P7,仅此一条就足以让“征服者”载入史册。
历史评价
作为苏联重型坦克的“应急”对手,“征服者”的意义在于使英军特别是驻德国的莱茵军首次具备了能够在装甲与火力上压制IS-3的能力,尽管限于研制经验等因素,“征服者”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当时,不得不说它确实达到了研制的初衷与目标,也切实为北约的铁幕提供了一把坚实可靠的大锁。
但像所有的应急产品一样,“征服者”也是当时可用及实用技术的数量堆砌,从坦克装甲车辆技术本身上并未推陈出新,又恰逢上世纪60年代坦克技术突飞猛进,因此在短短装备几年后就呈现出技术“疲态”,改进乏力,另用无方,虽有大量的变型车试制,但装备寥寥。从敌方看,苏联的T-55坦克装备的100毫米破甲弹已能够较好地对付“征服者”坦克,而其巨大的装备数量足以淹没“征服者”和“百人队长”。后来的T-62主战坦克则在装甲厚度和坦克炮威力上,达到或超过了“征服者”的水平,其战术战略机动性能更是“征服者”无可比拟的。从己方看,尽管“征服者”“炮大皮厚”,但毕竟基本是既有技术的堆砌,因此无论是装甲厚度还是火炮口径基本达到了当时能够达到的极限,不采用新技术就是“死路一条”,而一代名炮L7的问世,为整个西方带来了坦克炮的新鲜血液,集中其上的新技术,能够通过“小炮小弹”装“小车”(例如无法安装早期120毫米炮的“百人队长”坦克),来对付苏军的钢铁洪流,因而又大又重的L1坦克炮自然只有靠边站一条路可走。尽管“征服者”的“皮”很厚,但已是当时坦克发动机与悬挂系统能够承受的极限,且受到了RPG火箭弹与反坦克导弹的挑战,而英国早期安装乔巴姆装甲的“酋长”坦克对破甲弹的防护能力从原来的300毫米提升到了550毫米以上,对穿甲弹的防御能力则提升到了450毫米左右,这又是仅使用均质钢装甲的“征服者”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的,因此它的“昙花一现”实际上从研制伊始就已经注定了。